湄潭,你为什么这么美?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湄潭,你为什么这么美?


图为湄潭县湄江街道金花村美丽茶园。(资料图片)(瞿欣含摄)

茶树、香葱碧绿连绵;村舍、青烟相映成趣;桃花江、湄江河群峰倒影;民居、农宅簇新敞亮……一幅“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湄潭秋景图跃然眼前。

在历史和现实的场景切换中,如今的湄潭乡村展现出产业兴旺、宜居宜业的新活力,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三美”湄潭呼之欲出。

宜居宜业、产业兴旺——是如何从一个宏大的战略构想化身成黔北大地上一个生动实践的?

湄潭,地处遵义东部,被誉为“云贵小江南”。2018年9月,该县正式退出武陵山片区贫困县行列。三年来,湄潭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一步一个脚印,细化行动方案,初步探索出“人—地—钱—业”四者耦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湄潭路径。

“人—地—钱—业”四者耦合发展是指通过激活乡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要素,构建一个有机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不断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开拓投融资渠道、科学规划发展用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激发乡村振兴内源动力和外源动力,协同推动乡村振兴。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致细腻的“工笔画”,湄潭县在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上得到了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与支持。2019年10月,农业农村部批复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拓展“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改革试点”试验;湄潭县还成为了农业农村部规划司乡村振兴联系点、贵州省第一批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县、遵义市“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县……

2021年6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湄潭调研时指出,湄潭县乡村振兴基础好、条件优、氛围浓,要加快建设“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贵州最美乡村,在发展县域经济和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推进改革试验、人才队伍建设上作示范,努力“在全国比高低、在全省当样板”。

生产美产业强

风吹茶海千重浪,茶花飘香溢满城。

接“二”连“三”茶为媒,融合发展产业兴。

车行湄潭,感受最深的是茶。站在茶海之中,放眼望去,一垄垄茶树葱郁蜿蜒、层层叠叠。茶叶加工厂里,机声隆隆,人、机繁忙有序。

“就为这几片小叶子,从开春一直忙到现在。”加工完手里最后一批秋茶,热闹了大半年的厂房即将回归宁静。湄江街道核桃坝村老村长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东不紧不慢地给自己沏了杯翠芽,他手托茶杯,指着茶杯中的茶叶说:“与茶打了半辈子交道,茶产业越来越火,日子也越来越好。我们村还搞起了乡村旅游,很多游客都喜欢来看茶海。”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湄潭是有名的茶乡,特色在茶,优势也在茶。“如果把茶叶作为普通农产品出售,价格就不高。而经过研发、精加工的茶叶,价格就能提升好几倍。”湄潭县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白尚恒说,光是卖茶还不够,还要挖掘茶的新供给能力,满足不同人群的新需求,才能推动茶产业振兴。

如何推动茶产业振兴?立足茶资源,该县将茶产业贯穿于一二三产业中,重组、创新各类生产要素,构建茶树种植、茶叶加工、茶叶副产品、茶品电商和茶文化体验、茶园休闲旅游产业大融合体系,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加工业深度融合,培育出茶叶加工、茶品电商和茶文化体验、茶园休闲旅游的新业态,让茶产业实现增值;还围绕茶产业链条补链、强链,优化茶叶品种结构,延长茶产业生产周期,建设标准化茶叶基地,推行规模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加工,鼓励茶企走品牌连锁模式,推动茶产业集群化发展。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随着茶产业融合的逐步成熟,湄潭生产美产业强的格局已初步显现:形成全景域一体化旅游格局,茶海、翠芽27度景区、中华茶文化博览园等景观盛名远扬,实现了茶区变景区。

如今,该县建成60万亩标准化生态茶园,2020年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及加工大户达781家,开发出绿茶、红茶、黑茶及茶籽油、茶多酚、茶树花、茶花面膜等15类产品,茶产业从业人员达38万人。2020年,该县茶叶总产量7.66万吨,产值60.66亿元,茶业综合收入达150.13亿元。

生态美环境优

白粉墙上穿斗枋,雕花窗下织彩锦。

因地制宜育产业,乡村宜居也宜业。

兴隆镇水涯子村村民许庆生很早就外出务工,大城市优越的公共资源、优厚的工资待遇吸引着他。当时,像许庆生一样外出的人不少。

茶产业的振兴,虽然让当地农民获得了满满当当的幸福感,但精(深)加工技术缺乏,产业附加值不够,加之城市的虹吸效应,乡村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流向城市,仅靠城市对乡村要素的输出和扩散作用小、见效慢。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湄潭县立足问题,依托茶、水稻、香葱等特色产业集中,生态环境好等优势,整县整合土地资源,科学规划村镇空间,分类施策、分区推进,极力探索居住与就业协同一体发展的模式,打造宜居宜业乡村,吸引有志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大刀阔斧整体部署,扎实推进具体落实。该县细致优化村庄功能配置,健全落实财政奖励补助、工匠培训管理等机制,严格规划管控,严守“三条控制线”,不断强化乡村风貌管控、村庄建筑管理,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七改一增两处理”,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点216个,实施村庄整治点820个,新(改)建黔北民居7.5万余户。

青瓦白墙的联排民居门前,绿树成荫,人来人往,景美、人和;平坦整洁的马路两旁,桃花江、仙谷山交相辉映,水清、山秀。

“这里有我的乡愁。”土生土长的湄潭县鱼泉街道新石居偏岩塘姑娘张晓,虽然在城区买了房,更多时候还是会住在村里。

2017年从北京返乡创业的张晓,看重偏岩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宜业的村庄规划,投入200多万元,租赁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生意火爆。

如今,偏岩塘有民宿、农家乐57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寨。

在永兴镇共和村,也有不少像张晓一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水稻种植大户郑定生过去在浙江打工,如今回乡发展起水稻产业,一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现在住在农村比住在城里头还要好。”郑定生说,“家乡有青山绿水,有美丽住房,还有能致富的水稻产业,不用在外奔波了。”

曾经外出打工的许庆生,今年也回乡创业。这段时间,他正在学习有关产业政策,准备大干一场。

宜居宜业是湄潭县探索居住与就业协同一体化发展模式的生动注脚。

如今,湄潭县整县推进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形成85个精品型、155个提升型、372个普及型村庄,美丽乡村建设县级地方标准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考核验收。农村环境改善了,乡村价值增值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提升了。

生活美百姓富

屋上喜鹊声声啼,儿童急走追黄蝶。

笑歌声里轻雷动,稻花香里说丰年。

初秋,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崇德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碧云天,黄花地,秋色连波,这里有一地茶园,还有1787户的幸福故事。

刘小伟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3年前,被诊断为尿毒症,原本贫困的他更看不到脱贫的希望。2018年,靠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刘小伟不仅搬出边远山村住上了县城里的新房,找到了工作,社区还为他申请到治疗费用全免政策。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崇德小区里的每一个家庭的幸福故事,都温暖人心。

今年80岁的搬迁居民尚多全,每天茶余饭后,约上三两个舞伴,在广场上跳起花灯戏。“从山里搬下来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尚多全说,楼下有田园,广场有舞台,节假日还有活动,晚年生活多姿多彩。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湄潭立足乡村文化,挖掘和培植花灯戏、阳戏、傩戏等地方文化,培育农村文艺宣传队伍,常态化开展特色文艺演出活动的同时,配套完善乡村文体广场、阅览室、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家园等,将幸福“种”进群众心坎里,深度涵养淳朴民风、倡导时代新风、厚植文明乡风。

走访湄潭,两处地点,别有意味——

“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全。”这是过去西河镇石家寨村乡村治理的痛点。如今大事、小事、烦心事,全县5438名“寨管家”,都帮助解决。

“牵挂亲人没得地方可以说。”这是石莲镇黎明村村民罗兴忠过去在外思亲之感。如今政府在石莲、抄乐两个乡镇推广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400余户,“千里眼”既解思乡之愁,又增群众安全之感。

该县已在点滴变化里,映射出湄潭基层治理的日新月异——

从建设和谐乡村谋划,到“寨管家”、基层警务“所队合一”、流动法庭探索,湄潭成功创建了110个“民主法治示范村”。

从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开始,村民摒弃不良风气,追求文明新风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涌现出时代楷模杜富国、最美医生雍元书、抗疫先进杜富佳等先进模范。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共进”,乡风文明如清风徐来。

推动乡村振兴,湄潭坚持所有发展都注重协同人才、组织、文化的振兴,都要有利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构建“人—地—钱—业”耦合发展。

这段时间,市级领军人才、兴隆镇庙塘坝村副支书梁光琴一到晚上7点,便约上贵州耕田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胡天江一起下村开群众会。

会上,她向村民汇报了村合作社的工作动向:“目前,我们与贵州耕田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在整村推进欧标茶园建设,启动生态农产品基地建设。而且我们双向互派人员到对方单位担任要职,可实现资源互补,抱团发展。”听了这样的消息,村民纷纷赞同合作协议。

在梁光琴看来,土地入市、珠海协作项目、欧标茶园都是增收致富“金钥匙”。

聚焦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增强内生动力中推进基层组织振兴,是湄潭县提升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探索,更是把小农户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推动实现“人—地—钱—业”四者耦合发展。

湄潭县在深入实施“双培养”工程,培育发展村级领军人才、后备干部、农村实用人才的同时,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探索开展城乡支部结对、“百企联村、双向互派”等活动,推动村企、村园、联社等抱团发展;建立“上级项目争一点、县乡财政投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省一点”的资金筹集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试验,承担国家级试验课题18项,有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据统计,该县已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和干部1328人,整合各级各类项目资金110亿元。120个村(居)全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44.3万农民成为股东,村级集体经济累积达1.34亿元。

品农家刨锅汤、体验采茶制茶乐趣、看篝火晚会……在湄江街道金花村一组七彩部落,农宅黄绿相间、红橙相融、粉紫相济,青山、绿茶、繁花之间笑语喧、乡愁浓。

今年62岁的村民徐学良通过卖茶叶和开餐饮店,一年可挣30多万元。徐学良说,怎么也想不到,村民们曾经一心想离开的地方,如今不仅成为了城里人的旅游打卡地,还成为了全村人圆梦小康的地方。

如今,承载着乡愁与童话的金花村七彩部落,已经从一个无人问津的小村落,升级成为全村人引以为傲的致富村。根植于乡土文化的美景,得益于“人—地—钱—业”的耦合发展模式,正释放出异乎寻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当地群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走向共同富裕。

从首创“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经验给农民吃上“定心丸”,到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盘活农地,再到探索“人—地—钱—业”四者耦合发展激活资源,湄潭大地上,一幅生态美环境优、生产美产业强、生活美百姓富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湄潭的改革探索依然在路上,湄潭的乡村振兴将不断收获新的惊喜。

来源:遵义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